【日经BP社报道】 2006年上半年,中国接连爆出“汉芯造假”和“方舟3号搁浅”两桩丑闻,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使得中国整个IC行业蒙羞。
  
为什么“汉芯”一次次地造假,而又会一次次地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呢?
  
“汉芯”虽然在中国科技界只是个案,但“汉芯”现象却不个别。它反映出中国科技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浮躁和急于出成果。这一方面暴露了监督管理体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者的浮躁心态。只要能很快“报”出突破性、有宣传意义的成果,从上到下、各级部门就抢着捧,媒体就“语不惊人誓不休”拔高了吹。
  
事实上,现在中国芯片产业不过是只在某个技术层面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张扬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显然是言过其实。譬如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仅达到英特尔P4处理器的初级水平,而且生产和加工还得依靠台湾企业。客观地讲,在通用CPU领域,英特尔和AMD已经占据了绝对技术优势,“龙芯”几乎无望实现跨越式的市场发展。日本、欧洲企业的发展过程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因此,龙芯系列的技术的研发是着眼于长远考虑,现阶段象征意义明显要高于实际意义。
  
龙芯的总设计师胡伟武坦言,“目前我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有关领导和公众对龙芯产业化的期望值过高,我们觉得龙芯产业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希望外界给予理解。
  
而面对实际上相对落后的现实,不完善的科研评估鉴定体系,急于出成果的浮躁心态,便成为夸大科技成果和科技造假现象滋生的温床。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情况来看,整个评估鉴定的体系尚不科学严谨。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一和具体的评估鉴定标准,鉴定委员往往只是听一下技术报告,看一下准备好的演示,接着通过决议书了事。其次,对于参与评估的人来说,大都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他们觉得现在给别人打分,其实也就是在给自己打分,心态同样浮躁的他们于是乎便逢场作戏,希望博得同仁的好感,为自己的项目铺路。另外,一些外行领导参与技术评估,影响甚至决定了鉴定的结果。
  
中国科研评估鉴定一定要严谨科学。中国资深微电子专家李志坚指出,一项科研成果的水平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实用性的项目要由市场来检验。所以,产品性成果鉴定会应当由行业协会来做。技术鉴定应当从一定数量的成品中进行抽样测试,测评专家要负责写出测试报告,鉴定委员应在开鉴定会前得到全部技术文件和测试报告,产品鉴定要有产值证明等等。
  
世界看好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在2006年Semicon West召开的半导体厂商峰会上,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CEO Mike Splinter称,得益于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未来几年内在技术开发方面会与美国并驾齐驱。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内地具备在2010年发展成为全球半导体生产重镇的潜力,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内地的芯片产量年增长率可达42%,远远超过10%的全球平均增长水平。预计2008年后中国内地芯片年产量在达到600万片顶峰之后,发展将趋于平缓。
  
然而,中国芯片产业还缺乏系统的长期的战略规划,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国家行为。事实上,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美国政府战略驱动的结果,中国芯片产业的构建也同样需要以国家战略作为驱动力,以战略驱动研究与开发,统筹解决好人才、技术和资金三大问题,形成企业为主、政府鼓励和社会支持的“三方互动”模式,推动中国芯片产业迅速崛起。
|